关卡的设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夏、商、周时期出现了古关。
最早的用途是作为朝廷在边境设置的税收检查站。
后来随着关隘与长城的有机结合,
它成为抵御外敌的屏障。
山西长城的修筑历史,
从战国到明清,
几乎涵盖了中国修筑长城的所有历史时期。
又由于山西独特的山水里外的地貌,
因此,历史上山西的明关险关分布特别密集。
现在,
长城和关隘已成为独特的文化遗产。
平型关、杀虎口、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娘子关等
都是山西长城关隘的代表性地标。
本期《山西青年报》带您“游”山西十大古关。
感受最辉煌的长城遗迹,
聆听最精彩的长城故事。
雁门关
雁门关是天下第一关,也是中国半部历史
雁门关位于忻州市代县城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 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 以“险”着称,被誉为“华夏第一关”。 有“天下九塞,以雁门为首”。 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塞北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线。
雁门关的围城沿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 城墙南端分别与关城东西两翼相连。 向北,沿山脊延伸至谷底,将其包围。 外围有城门。 围城外筑有大石墙3堵,小石墙25堵,起屏障作用。
雁门关风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迹、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 苍凉、庄严、雄伟、大气的边关旅游资源展现了这一历史关口。 它的功能和兴衰也诉说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沧桑和坎坷。 雁门关与新光五口相连,位于两山之间。 东西两侧还有长城遗迹。
目前,雁门关景区正在积极开展5A专项评审行动,全方位对标自查。 除每日定时消毒外,所有游客进入景区均经过双码验证、体温检测、实名登记等流程。 日前,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调研组到雁门关景区调研,要求进一步凸显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盘活景区资源。全面振兴,雁门故事要讲好; 要抓住泰新综合经济区建设的良好机遇,拓展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业,做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保护,依托雁门关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在全县及周边县市活跃、火爆。
平型关
平型关历史上长期为戍守之地。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 明正德年间修筑内长城时,平型关穿过平型关,关上建有关楼。 平型关城虎位于平型山脉南麓。 因周围地势如瓶,古称平型寨。 后来名字又改了。 这里在历史上很早就是一个戍守之地,周围面积九百余丈,北、南、东各有一门。 “平型关一战,名传天下。” 《八路军军歌》唱的就是平型关的胜利。 这场激战发生在大同市灵丘县与忻州市繁峙县的分水岭上,明代内长城重要关口平型关。
平型关北有恒山,南有五台山,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 两山之间有一片不太宽阔的低地。 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就是这片低地的隆起部分。 因此,处境十分危险,在无数次战争中都起到了防御作用。 平型关战役旧址有115师指挥所(关帝庙)、平型关战役指挥部旧址、革命纪念建筑等革命遗址。 1969年,在此建立平型关战役纪念馆。 目前,平型关景区暂时关闭进行维修。
2006年以来,灵丘县已连续举办13届平型关文化旅游节,打造灵丘旅游品牌。 文化节以“红色平型关”品牌为龙头,以全县传统庙会和物资交流活动为基础。 开展景区红色文艺、旅游推介会、现场演出、民间非物质文化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展示灵丘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遗产、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资源将平型关红色旅游与传统文化交流融为一体。
杀掉虎口
杀虎口晋商发祥地和主通道
杀虎关位于山西省朔州市“要塞绿洲”右玉县境内,紧邻山西、内蒙古两省交界处。 这里的古长城关口,点缀着大葱。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游客的增多,右玉杀虎口的溪口古道也变得热闹起来。 明代大同镇七十二堡的右卫城,指的是现在的右卫镇,著名的杀虎口就位于此。 《明神宗实录》记载“大同杀虎口,为云中第一要地”。 明清时期,杀虎口也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 曾经鼎盛的“大盛奎”商号的发源地就在这里。
另外,《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虎口。 杀虎口是明清山西历史的一个缩影,是中国近代金融贸易兴衰的佐证。 游人来这里攀登古长城,边塞风光尽收眼底。 此外,游客还可以前往右玉长城历史博物馆,了解这座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体验这里的多元文化。
据了解,右玉县坚持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内涵、以旅游为载体。 开发了杀虎口风景区、南山森林公园、有为古城等多个景点,并承办了第二届团委马术比赛。 创新推广“溪口风情生态文旅招商系列”和“溪口风情冰雪嘉年华”两大品牌,举办国际赛马公开赛、生态国际马拉松、全国公路自行车联赛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为“春天的探春之旅、暑期的度假之旅、秋天的收获之旅、秋天的收获之旅”的“四季之旅”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注入了新的动力。冬天的冰雪之旅。
偏头关
偏头关是明长城外三关之首。
偏头关位于忻州市偏关县黄河之滨。 与宁武关、雁门关并称为中华三关。 为明代塞外三关之首。 在偏关县境内,内长城和外长城的交汇处就在白杨岭堡。 始建于明代弘治二年。 堡内唯一的空心碉楼被誉为“九窑十八洞”,外观独特。 。 忻州市偏关县素有“晋平番、三关第一镇”之称。
这里是内长城和外长城的交汇处。 偏关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关门四面,步步坚固。 有数千个桥墩和40多座城堡。 长城遗址的密度在全国各县中名列前茅。 来到堪称长城博物馆的偏关县,一定要去“藏品”之一的水泉堡。 水泉堡始建于明宣德九年。 位于偏关县东北部,与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仅一墙之隔。 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相传北宋杨将军曾率军驻扎于此。
2020年,晋北传统四合院“偏土观”院落落户忻州古城中心。 这是偏关县打造的集文化展示、非遗传承、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主题庭院,有效提高了游客的获得感。 。
如今,“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在偏关县开通运营,连接花石古堡、草垛山古堡、水泉堡、老营古堡等风景名胜古迹。 沿途还修建了自行车道。 、自驾营地、帐篷营地、观景台和漫游步道等,让游客近距离体验偏头关长城文化。
宁武关
宁武关明长城段唯一的水关
宁武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境内。 宁武关与偏头关、雁门一起,组成了一条内长城,是晋北绵延500里的巨大屏障。 因地处三关路中段,故有“北屏大同,南控太原,西支撑偏关,东支撑雁门”之称。 值得一提的是,宁武关建在惠河流域,是我国明长城段唯一的水关。
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频繁的关隘。 它在抵抗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掠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宁武关数千年的战事记载中,最后一次重大战役发生在明末崇祯年间。 当时,李自成奋战七昼夜,付出惨重代价,击败了镇守雁门关的三关将周虞姬,为攻克北京扫清了道路。 如今,在宁武浒河东岸,仍存有砖石砌成的周虞姬墓。
宁武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坚持“适时融合、能融合、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凸显文化”的总体方针,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旅游因地制宜。 “十四五”期间,宁武县将以景区升级为抓手,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着力打造以宁武关、石门“三挂”为代表的长城军事文化,做好国家级文化遗产单位宁武关长城、汾阳宫遗址的抢救保护工作,讲好十大宁武冰川地质遗迹、生物多样性、江源湖泊、边疆民族融合、长城军事等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