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墓园”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墓葬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创造既“节约土地,广布余荫”又让人们“安魂慰心,化悲为力”的墓葬方式,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其次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潜在发展空间,完善城市的园林绿地体系,参与构筑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屏障阴;最终要在大地上实现’‘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境界,遵循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
其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探索自然并合理的方式来利用土地,从而改善生态与环境,节约土地资源,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安葬方式要延续并发展独特、优秀的墓葬传统特色,进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安魂砚心,形功育人”
节约型墓园从不断提高的自然环境品质着眼,创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人民群众满意的骨灰安葬方式,将健康、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墓园的山水环境中,以期收到“彰功育人,化悲为力”之效果,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墓园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所起的作用,为人类长远、根本的利益服务。
法国心态史学家米歇尔·沃维尔(MichelVovelle)‘.对死的投入不是对生命期望的延伸,而是对幸福期待的延伸”。据统计,北京2014年清明节期间扫墓预计超过340万人,扫墓点由去年的147处增至163处。墓园是人们共同情感、精神的存在的物化形式,是传递着深刻感情的纪念场所,是提供着记忆、缅怀、哀悼、反省、励志、希望和民族荣誉感的场地。优美的安葬环境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让生者的心灵得到安慰。
如上海福寿园并没有将哀伤之情投影于自然,而是通过丘阜溪涧、香花幽草、人鱼互乐发出了亲近自然的追问与呼唤。又如金宝山艺术园林凭借西山风景区得天独厚的天然山水形势为逝者提供起伏多致的长眠环境,等等优秀的案例不胜枚举。
墓园风景不只表达,安魂慰心”之情感,更要“化悲痛为力量”。通过自然因素引导哀悼者完成祭扫和重返生活的转换,重塑和再现风景艺术,实现接受生命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精神意义上的升华。如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瞻仰广场西边的.‘化悲为力”景点,利用较高的山势高差设计成挑台,台下设泪泉洞,泉水沿石缝流下,名
“泪泉”,滴入下方石头上,日久水滴石穿,暗指生者化悲痛的‘’泪泉.’为强大的“力量”以继续先烈未完成的革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