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殡葬村,拥有近400年纸花历史的河北米家家如今生意惨淡
河北省米家家镇有一个村子,号称“中国殡葬第一村”,米北庄村。
村北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集市街。 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清明前后或节气期间这条街尤其热闹。 这条市场街上遍布着各种规模的商店,都是裹尸布、文书工作和骨灰盒等殡葬必需品的批发商。 2021年,有媒体粗略统计发现,这里有500多家店铺。 这不仅是“中国第一殡葬村”的由来。 其实,四百年前的明末清初,就有民间艺人在这里制作纸花。 随着行业的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因而得名。
这里的殡葬用品几乎占全国市场的90%,从业人员达到2万至3万人。 村民们也说:“这有什么忌讳的?我们都做,他家就是做水晶棺的。”
但现在,早上十点刚过,卖油条、豆浆的早餐摊还在卖,而路边的殡葬用品摊却早早关门了。 近三里外的街道上,白色的纸旗在风中摇曳,一排排白色的灯笼也在风中摇曳,上面印着“活着”的大字。 昔日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仍残留着三三两两的人影。 ,显得有些荒凉。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不禁感到一丝寒意。
如今,近三分之一的商店已经关门,因为生意惨淡,大不如前。 同时,由于很多商家也与时俱进,开始线上经营,线下门店逐渐被淘汰。 生意冷清的摊主们也无心卖货,在一米高的白纸灯笼后面开始下棋。
据当地县志记载,“纸花之乡”几乎家家都有折纸艺术。 然而,随着产业链机械化、流水线作业,传统的手工纸艺逐渐被淘汰,村里能做折纸花的工匠大多已经80岁以上,手艺正在慢慢失传。 “纸花不赚钱,手艺也快要失传了。”68岁的周阿姨说。
随着殡葬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人选择坚守,有人选择改变经营模式,有人无奈离开。 过去的纸花,变成了今天的别墅、豪车、家电。 制作殡葬用品也需要创新。 如果你不创新,你就会被取代。 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的传统习俗进行定制。 “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接受新产品、新形式的殡葬用品。比如河南,仍然使用一些传统的纸团花圈。”纸花厂老板说。
正如那句话所说,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生意。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殡葬第一村”的年产值竟然能达到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