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设施是为满足人们殡葬活动需要而进行殡葬管理、殡葬服务及其他与殡葬相关工作的场所[2]。 “丧”可以理解为为死者及其亲友举行告别活动的场所。 “安葬”是指安放遗体或骨灰,为亲友提供纪念活动的场所。 规划该区域的人文、地理、植被等条件,对殡葬服务设施的选址、景观布局、植物景观设计等进行规划设计。 殡葬设施景观规划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景观生态学、植物学、哲学等多个学科。 按照党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未来各行各业的改革发展趋势。 在殡葬改革背景下,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推进节约用地生态殡葬,保护生态环境,民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发改委2016年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行节约用地生态殡葬的指导意见》,2016年2月19日起施行。这个文件的提出引领了未来大势所趋为我国殡葬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未来殡葬设施的规划设计思路指明了方向。 生态、经济、园林式的景观设计理念成为当前行业殡葬设施景观的关注焦点。 按照发展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殡葬设施在更新改造过程中,正在向园林化、功能多元化转型。 以丰富多样的景观设计为载体,增加殡葬设施的纪念功能、教育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 功能。
2 殡葬设施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空间布局不良。 殡葬设施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布局直接影响城市整体发展质量。 当地的殡葬设施与其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风格和地域特色密切相关。 2.1.1 缺乏与城市空间的互动。 殡葬设施包括多个提供不同类型服务的单位。 这些单位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殡葬服务体系。 但目前,我国殡葬设施并没有过多考虑各单位之间的空间规划关联性。 大多数城市的殡仪馆、服务中心、墓地殡葬设施关联性不大。 缺乏空间关联性的殡葬设施在运营效率上浪费资源,无法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殡葬服务。 。 2.1.2 殡葬设施内部空间不足。 一些地区殡葬设施内部布局不合理,功能划分过于集中,办公区、纪念区、员工生活区距离过近。 功能区过度集中,首先不利于园区交通,会造成交通流相对混乱。 其次,办公区与家属哀悼区在空间和情感上存在重叠,很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2.2缺乏科学合理利用土地。 在殡葬设施的规划设计中,无论是殡仪馆还是墓地或其他殡葬设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地浪费。 地表裸露现象较为突出,荒凉景象屡见不鲜。 一些殡葬设施选址不科学,不选在城市。 建设地点选择在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严重的城市地区,造成周边土地开发利用严重障碍,商业等配套设施缺乏,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一些地区国家殡葬政策落实不到位,超标修建大型墓葬。 一些地区山上坟墓一字排开,没有景观规划,土地过度板结。 超标墓地浪费土地、破坏自然景观。 2.3 功能定位单一。 在中国人的传统理解中,殡葬设施的功能多是处理、安放遗体,为纪念活动提供特定的场所。 殡葬设施仅在特定节日期间吸引较多人流,平日人流量较小。 殡葬设施作为设施齐全的公共服务场所,其复杂的功能还有待开发。 许多国家的墓地等殡葬设施不仅履行了最基本的情感寄托功能,还在物质层面为其增添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功能。 他们成功规划了集纪念、休闲旅游、教育等为一体的殡葬设施功能综合体[3]。 殡葬设施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在我国刚刚起步,人文纪念公园的概念也最近才被引入国内。 目前只有少数单位进行了尝试。 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发展殡葬设施娱乐功能。 与世界先进规划水平相比,我国在殡葬设施功能多元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4景观设计水平较低。 殡葬设施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景观设计。 殡葬业是一个特殊的民政行业。 充分发挥殡葬设施的多元化功能,景观作为多种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缓解死者家属的悲痛和抑郁。 但目前我国殡葬设施大多采用较为传统的企事业单位式景观建设方式,广泛采用大规模地面硬化、铺装。 设施空间内的植物景观组合比较随意,存在植物配置类型单一等不合理因素。 许多殡葬设施对景观环境没有专门的规划。 造景的深度和艺术层次感比较缺乏,景观的空间层次感缺乏。 。 2.5 生态功能被忽视。 殡葬设施一般都有相当大的绿地。 在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殡葬设施绿地属于斑块绿地系统的一部分,与城镇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共同构成廊道斑块生态系统。 殡葬设施绿地通过适当的设计可以起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作用。 生态设计理念应贯穿殡葬设施规划设计的整个阶段。 然而,目前殡葬设施内外环境的景观规划设计很少运用生态设计的理念。 新型环保材料、雨水回用结构等环保设计和生态植物群落建设在殡葬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实践中尚未见到。 在大中型使用中,殡葬设施的生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
3 影响殡葬设施规划设计的因素
3.1 政策和监管因素。 1997年,民政部颁布了《殡葬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殡葬设施的建设、服务和监管[4]。 《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殡葬设施建设应当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相关工作,但目前实施效果仍有待提高。 我国新型生态节地殡葬设施和殡葬设施景观规划尚缺乏统一标准。 殡葬设施景观规划设计相应规范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也需要与时俱进。 当前监管滞后的状况亟待改善。 3.2 文化因素。 “即使在最发达的现代社会,传统仍然继续发挥其作用”[5]。 殡葬设施是中华殡葬文化的传承载体。 殡葬设施很容易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甚至殡葬设施的规划、布局、功能也会因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例如,西藏的天葬场就明显划分了功能区。 与我国东部地区的殡葬设施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朽[6]。 殡葬设施是人们为安放死者灵魂而建造的场所。 在人们纪念、祭奠死者的过程中,我国的丧葬文化逐渐形成。 因此,殡葬设施不仅服务于死者,也服务于家属和前来吊唁的人。 在规划设计殡葬设施时,不仅要有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承,还要兼顾殡葬改革精神和相关政策。 3.3 位置因素。 不同的区域环境有不同的气候环境、生态条件、经济实力和文化背景。 区位因素造就了不同的城市规划风格。 南方温和的气候、丰富的植被、温和细腻的文化,与北方温差大的气候、明显的植物季节变化和开放的文化氛围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景观规划和设计上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设计。 。
4 殡葬设施规划设计原则
殡葬设施规划设计是一门集城市规划、园林艺术、建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空间布局划分和景观规划,打造生命的纪念馆。 集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公共空间,为殡葬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殡葬设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1 文化原则 殡葬文化是殡葬设施规划设计的总背景。 殡葬设施多为永久性公共服务设施。 古今中外,只有具有文化底蕴的人造建筑才能得以保存和传承。 我国是文化大国,党中央把文化自信列为国民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 殡葬设施在建筑形式、景观规划主题、纪念服务设施设计等诸多方面都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互动。 在殡葬设施规划设计中,紧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挖掘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可以充分展示本地区的文化遗产,积极发挥殡葬设施的生命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功能。殡葬设施,通过景观文化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让人们在接受服务的同时感受到殡葬设施独特的文化特色,用文化引导人们摒弃不良的丧葬习惯,用文化推动殡葬改革。 4.2 以人为本的原则。 中国人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丧葬观念。 他们对殡葬设施的位置和布局有一定的考虑。 设计和规划殡葬设施时必须考虑人们的需求,包括选址、交通和景观设计。 在服务覆盖面、服务覆盖面等方面要充分考虑为服务对象提供便利。
殡葬设施的室内外景观设计还应充分考虑人们的丧葬心理。 在建筑形式、色彩搭配、景观小品、植物造景的选择上,要注意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服务语境是否相匹配。 殡葬设施景观主要注重静态空间景观展示,在景观规划中注重情感的融合,使景观环境与人心相呼应。 例如,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凸显当地文化特色,简洁而有意义的现代雕塑和艺术纪念装置可以与葬礼相关,同时避免过于直观和刺激性的内容,对服务对象造成心理伤害。 创伤。 4.3 生态规划原则。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在国家制定绿色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殡葬设施在规划时一般都配备了大面积的绿地。 在我国人均绿地面积紧张的现状下,殡葬设施景观绿地的价值逐渐显现。 通过应用现代生态建设规划技术,整合现有自然山体、绿地或河流,使殡葬设施绿地成为城市生态景观系统的一部分,发挥生态修复功能,是我市殡葬设施绿地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国家生态建设。 传统墓地等埋葬设施在公园规划建设中采用大面积硬化地面结构,阻碍了土壤雨水的回收,影响了当地小气候的自然调节。 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生态殡葬,如树葬、草坪葬、水葬等,均采用自然降解方式,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 同时,周边地区还建立了新颖、巧妙的纪念设施。 新的纪念设施使用带有雕塑或铜牌的天然石材。 这种形式不仅环保,还能让死者“安息”,家人也有固定的哀悼场所。
这是未来我国殡葬改革的大趋势,也是建设美丽中国、青山绿水的实际行动。 4.4 可持续发展原则。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时期。 可持续发展原则历来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 殡葬设施的规划设计也应立足长远,以生态环保为发展思路。 在进行总体设计时,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充分分析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经济环境。 我们不仅要考虑短期利益,还要考虑人口老龄化。 社会逐渐给殡葬服务带来的压力,以及殡葬改革后期墓地等殡葬设施的管理和发展策略,都是为了避免因规划失误而造成的改建重建,避免资源浪费。
5 结论
我国殡葬设施的规划设计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在总体规划布局中,城市规划系统的整合、生态景观和人文内涵设计理念的运用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并在法律政策和经济投入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保障。 做好具有中国特色、彰显地域文化风情的殡葬设施规划设计,既要引进我国传统殡葬理念,充分继承传统文化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又要适当融入现代的殡葬设施。规划设计理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规划,才能适应我国快速增长的殡葬服务需求,打造出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多功能的优质规划。
参考:
[1]朱勇. 中国殡葬业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5-20。
[2] 杨宝祥. 殡葬设施生态建设与管理[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1。
[3].[J].主义,1997,(4):87-92.
[4]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社会工作办公室.我国殡葬改革50年可圈可点[J]. 社会福利2006年,6:36-39。
[5],EKt:-ng[J].,2001,22(2):156-172.
[6]张宇,罗俊杰。 中日传统观念对墓地景观文化的影响[J]. 现代园艺,2016:20。